2021 年底在忙碌擔任數位行銷業外講師,主講 Google Ads 課程,最後一堂課給該堂學員之大學生/研究生們填寫滿意度問卷,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未來還有機會上網站企劃與行銷相關的課程,會想瞭解哪一個領域?
▲ 答覆的期待值在 PM 相關知識、數位產品開發與管理 佔據 45.8 %,位居第二名

可以想像在校生很難全面的瞭解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是與我教學的課程主軸也不同,不過藉此想帶出一些簡單的與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有關的基本知識。
Q:產品經理、或是數位產品經理是什麼樣的角色?
A:若不分產業的情況下,可以將產品經理視為負責開發或販售的商品/產品的人,在此我不敢貿然直接說一定是產品的總負責人,但也不表示產品經理沒有擔責的意味,而是實務上來說,負責人最高層級仍會落在產品長或是該公司的老闆,在台灣市場產品經理經常只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取決於各間公司賦予產品經理多少程度的賦權;若以新創公司而言比較有機會讓產品經理擁有較大的決策權。
我認為的產品經理最快的分類方法可以先分為是硬體或是軟體:

硬體:電子商務的品牌可能會按照不同的產品線,例如美妝線的產品 PM,該產品經理要負責 A, B, C 美妝商品的銷售額與策略,與相關人士討論,像是和公司的行銷部甚至與廣告代理商、媒體代理商討論行銷方式。
另外也可能是品牌本身販售的產品為實體的物品,例如:手機、電腦、吹風機等。 通常產品經理會負責某一個產品,泛指從產品設計規劃直到行銷廣宣前,都算是產品經理的工作範圍。
軟體:即為數位產品經理的概念,以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軟體及服務)為例,這類型的產品經理負責的並非是一個實體的物品,而是網站 (Web) 或是行動應用程式 (App) 或是其他網路上的服務。
Q:以我任職的產品經理職務內容是什麼?
A:分成 5 個面向來拆解我的工作:

1. 產品規劃:泛指產品設計及功能規劃,通常會在年底或年初開始展開新年度產品藍圖 (Product Roadmap),接下來每一個階段的開發目標 (Sprint) 會依循產品藍圖或稱為產品路線圖前進,開始進行產品的功能設計。中間可能會有滾動式調整,不過切記每一次的調整都是要有「原因」的,且因應這個原因,要有對應的「補償」。畢竟用戶的時間寶貴,沒必要等待產品遞延發布時間或調整原定預計要做的項目,但是如果正式發佈的效果是好的,那先前的調整才是有意義的。
在功能規劃上,可以另闢一篇文章細講,在此謹做簡要的說明。功能規劃奠基於上述提到的藍圖方向去思考,通常產品經理會有個大概的輪廓,但是功能這麼多,要如何排定優先級?以及驗證功能的易用性及開發可能性等狀況,必須先進入使用者調查研究,包含訪談、發放問卷等作法。這部分確認好後,我會開始動手繪製線框圖 (Wireframe),盡可能將該階段預計要開發的功能都先繪製完畢,在這個階段至關重要重要,我會讓自己沈澱下來,繪製過程也思考每個功能之所以這樣設計、這樣擺置的原因,合理性及美觀。接著約會議與團隊進行簡報 (Brief 需求),才會將手上的 Wireframe 交付到下一個階段,請設計師進行視覺設計 (Mockup)。

2. 文件管理:我是很喜歡表格化、或將規格定義下來進而文件化的人,與其讓他人寫出來的資料可能不符合我的預期?不如我先當這個動手整理的人。不僅可以展現自己對於工作的熱忱與企圖心,透過資料梳理也同時讓自己靜下心來確認執行的項目,依照我的經驗是這個過程很容易就可以再揪出一些先前忽略的問題,在此發現後又可以重新審視並解決。
3. 團隊協作:起初剛從行銷領域轉到產品開發團隊中,我發現最不同的就是協作的比重,雖然行銷的角色也經常要跨團隊的溝通,但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可能」不協作,也就是 100 % 一定會是需要協作的。曾經有人問過我如果想要轉職做 PM 有什麼必要條件,我認為產品規劃等技能可以透過經驗累積而成,但是協作 —— 很看每個人的個性,於是我建議可以先思考是否可以接受每天的工作都要經過大量的討論,且必要時需要與利害關係人進行談判;而過程中不見得每一次都是非常愉快或順利的進行,但產品經理卻又得很快地收拾好心情、顧慮團隊的心情,一再考驗著心理素質。
4. 產品推廣:起初我以為在做行銷時,從週報到年報、從提案到結案,經手的簡報已經非常多了,沒想到轉職 PM 工作後簡報產出的量相較行銷時期還多!但也感謝利用這些大大小小的簡報,可以順利讓產品無論在內部聚焦溝通或是實際發展上都有所助益。在內部聚焦的部分,分階段會從對焦開發的需求、產品功能釋出後讓其他部門的同事接收資訊、有時還會有產品推廣(如舉辦實體活動)的安排。依照不同情境及聽眾對象有不同的簡報報告製作與表達的重點,因此很難用同一份簡報內容套用至多個情境裡,每份簡報基本上都要重製。
此外,我也身兼 Facebook 粉絲專頁管理,除了協助小編貼文製作,主要是對於產品貼文發布的內容發想,依照產品各階段會有適合佈局曝光的廣宣內容,期待收到回饋的效益也各不同。比方說品牌推廣階段與導入產品後,前者關注觸及人數的效度;後者希望看到更多的互動與轉換表現。
5. 成效檢視:產品開發最重要的核心在此,使用者 (用戶)對於產品使用的表現究竟為何?在產品的數據面可以按日/週/月將使用者做分眾,接著進行對於數字的解讀:留存率、黏著度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後是因應結果提供優化解法,解法可能是要調整某個特定功能、新增開發功能、需要進行深度的質性訪談等⋯⋯
我認為重要的一環在於要實際去驗證「所見」的真實性,所以與使用者進行訪談是重要的。如果產品經理與使用者可能因為時間搭不上等外在因素,至少也可以嘗試問卷發放、找到關鍵的利害關係人求證對於產品使用的回饋。
這部分之後會再詳細分享規劃我與團隊怎麼規劃與實施訪談的文章。
Q:如何區分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
A:這個問題對於一個產品 PM,聚焦在 Product 的產品人,必須好好回答。
產品經理:思考產品的走向、規劃、營運
專案經理:時程控管以利產品在時間內如期交付
雖說台灣市場規模相對小,聽過非常多例子產品經理經常要兼做專案經理,我認同產品經理要有專案管理的觀念,確實部分的開發流程產品經理在時程預估上要有專案經理的專業,但如果實際上工作的內容佔比在開發的面向偏少,反而是專案管理的時間變多,那建議要好好審視這個狀況是否符合自己想要的?
我看過一些公司在求職需求中提到:產品經理要向專案經理彙報。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狀況,兩個職位所做的工作內容不同,理應是平行狀態,甚至有些公司認為專案經理的職等高於產品經理,時程控管只是整個產品開發中的一環,事實上產品經理涉略的面向更廣。
Q:產品經理的薪資水平
A:依照不同公司、個人學經歷這些常見的答覆我就不說了。我自己的經驗是感謝過去行銷背景,轉換到產品經理的工作後,一年左右的薪資漲幅增加 8-10 %,確實是比行銷領域高,與周邊有交流過大概薪資的朋友相比也是相對較高的。現行狀況除了同時讓自己在數位行銷的知識還是可以並行成長、同步我也自學後端程式的語法,待觀察這點是否顯著的也讓薪資有所提升。
以上提供我自身的狀況與各位分享,每個產品經理對應所處的產業、產品及團隊,會碰撞出多變的產品開發歷程,祝福準備進入這個領域的你/妳都能順利,以及同為產品人的大家一切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