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聞失敗博物館的展覽,由來自瑞典赫爾辛堡的創辦人暨策展人 Samuel West 策劃。展場內容展示了各式各樣「失敗」的產品,觀展後心得結論是很滿意!以下提供對於某些失敗產品的想法及現場照片,如果怕被爆雷的人不建議繼續瀏覽。


以下照片並非是現場觀賞各產品之順序,純粹依照我個人喜好程度排序(笑)
微軟小幫手
我小學時期剛學習電腦課時印象好深刻,當時我們大多數同學的家中幾乎都不會有電腦,因此去上電腦課反而還會有點緊張,因為不熟悉、而老師很快速地要教學文書軟體,就是 Office 系列!連帶地對於這個迴紋針(他叫做 Clippy)非常有印象,現在的 Word 不見他,確實偶爾會有點想念。

💡 產品幾分熟 觀點
將產品提示工具形象化是非常具有記憶點的,主要目的希望解決使用者不熟悉 Word 的操作問題,不過隨著產品持續優化,電腦普及率提升後,取而代之人們對於文書軟體只要常碰、或是多做個幾次,很快就記起來了,這樣的提示工具反而會被收納或直接移除掉。顯示當產品可以直接解決用戶根本問題時,輔助工具可以在前端呈現上更輕量化。
Apple Newton / 雙頭鼓棒


首先,先來聊左圖蘋果公司(Apple Inc.)推出的 Newton 論外型我認為非常像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前身,而製作這個產品的時候時空背景還並非是由 Steve Jobs 領軍,而是在 John Sculley 時期。Steve Jobs 是產品背景,接手蘋果後確實將產品能力發揮得相當棒!將 Newton 優化成 iPad 及後續開發出 iPhone 顯示出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與商業洞察力。
而右圖的雙頭鼓棒我認為創作者相當有趣,可能沒有考量到鼓手敲擊鼓面之間的距離、或是演奏時還要顧及施力點,反而造成困擾。
💡 產品幾分熟 觀點
一個產品是否會成功除了考量商業模式等複雜因素外,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開發前是否有先經過 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常見的做法是發放問卷、與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或預期客群做市調等⋯⋯等於替產品「確認可行性」,也必須與 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 的概念一起考慮進來。
以數位產品開發為例,當技術團隊產出一個新功能而尚未發布上線,產品經理需要去驗證此功能的正確性、可行性、市場反應,如果這個功能在 POC 階段即發現並儘速解決,可以省下上線後解決可能延伸更多問題的時間。
Philippe Starck 水壺

看到這個水壺的第一個想法是,這個產品設計師到底在想什麼!富有設計感,但是出水口和進水口以及握把都是同一處!既然外觀看不出目前水量高度,我想在使用這個產品時只能憑藉重量和使用時間久了大概憑感覺知道多久水會喝完倒完吧😂
另外我在網路上搜尋關於這個產品的其他介紹時發現,有販售「迷你熱水滴壺」,以等比例的方式縮小 1/3,如果好奇的人可以蒐集起來。
💡 產品幾分熟 觀點
產品設計很常需要在美感與實用性之間做出平衡的決策,不同的設計師甚至整個設計團隊都具備獨創的思維,但產品經理需要非常明白產品本身的定位與價值,並多次的與產品設計師(數位領域還可以找 UX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否則最終只流於美感的視覺呈現,實務上卻因為使用者認為不好用,使得產品本身價值大打折扣。
電影通

看到這個服務立即聯想到串流影音媒體(Streaming media)及其訂閱制服務,失敗的原因與用一個極低的價格就可以獲得軟體內的票券看電影,想像應該與目前影城會使用的 APP 核銷票券的概念差不多,但影城一次只能看一部片,分次購買;而 Movie Pass 則是定期定額的概念,後期發生財務危機而導致破產。
💡 產品幾分熟 觀點
我相當肯定訂閱制(Subscription Model)的商業模式,不過要隨時留意財務狀況是否供需相宜,變相的調高價格勢必會讓品牌忠誠度不高的使用者流失,至於調整價格要能「有理」,持續提供更多好東西、或是投入更多成本經營原創內容等。目的都是讓用戶提高黏著度及品牌忠誠度。
高露潔牛肉千層麵 / 各式 OREO 餅乾


最後這兩個皆是與食品相關的,高露潔本身做口腔清潔護理用品,居然曾經跨界開發出千層麵冷凍食品?不過奇妙的是品牌本身卻不承認,或許是不願面對曾經失敗的產品。而 OREO 是我還滿喜歡的餅乾,印象中都是兩片外貌很黑的巧克力餅乾夾著牛奶內餡,頂多在超市看到一些幾種常見的其他口味。不過展場中有一大面 OREO 牆展示著非常多種口味,在餅乾及內餡上都有做出變化,去查了維基百科顯示美國地區截至目前大約有 45 種口味!
💡 產品幾分熟 觀點
人們對於食品的喜好其實相當主觀,很難有個準則,但如果透過市調達到一定的統計信賴區間及喜好度程度達到預期水準後,比較有機會進入市場後可以獲得較好的回饋。我認為高露潔的問題是大眾對於品牌的印象多半與牙膏是高關聯性,直覺聯想到所以推出的食品會有清涼的味道嗎?不過品牌跨領域開發一直都是不斷發生中的,想像品牌要找出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像是蘋果公司從消費性電子產品跨界到研發電動車(目前暫稱 Apple Car)、手搖飲料店不能只單純販售飲料,還要增加小零食或是開餐廳等⋯⋯ 或許高露潔公司當時推出產品時有點生不逢時感,若是現在可以找 KOL 或是食記部落客等行銷策略,品牌跨界變食品已經是亮點了,不過要再強調食物本身的美味,潛移默化下大眾才會瞭解新品是值得一試的。
進入結語,喜歡以下這句話
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 10,000 種行不通的方法。 – Thomas Edison

做產品經常是又哭又笑的狀態,產品上線的當下不見得是最開心的時候,而是獲得用戶的實質肯定時會覺得心中的大石放下了,不過我更樂於享受與團隊共創的這段過程。透過參觀失敗博物館讓我瞭解到:如何走向使用者尤其重要,以及對於產品推出的前期調查研究和驗證可能性都是至關重要的,最後是推出後也要持續優化以獲得穩健的營運來源,也讓產品的價值可以長遠的影響大眾。